1950年10月19日鸿泰利创,我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赴朝作战。
在装备与火力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志愿军用两年零九个月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推回三八线。
最终迫使对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七十多年来,西方舆论一直说志愿军是用“人海战术”取得胜利的。
其实事实远非如此。
数据显示,整个朝鲜战争我军伤亡39万人,朝军伤亡63.8万人;美军伤亡3.3万人,联合国军伤亡1.7万人,韩国伤亡131万人。
归纳看,中国与朝方伤亡110万人,美韩等联合国军伤亡150万人。
美韩联合国军伤亡比中国与朝方伤亡要大,这样看来,美西方国家一直宣传的志愿军的采用的“人海战术”就是无稽之谈。
展开剩余76%那么,我们是凭借什么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以文史君之见,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1、必胜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1950年抗美援朝鸿泰利创,我们刚刚经历了14年的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两次对敌均大获全胜,使得当时的我军有着极大的信心和信念。
即便我们武器远落后于美军,且起初苏联还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志愿军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
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我军毫无畏惧,更没有退缩,用意志和信念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2、伟大的战略和指挥。
战略是毛主席把控的,指挥是彭老总操盘的。
期间我军创造性地实施了诸多罕见的战略战术,如三三制、零敲牛皮糖、运动“迂回穿插”、近战夜战优先等。
第二次战役中,38军113师14小时徒步72.5公里,抢占三所里、龙源里,切断美第9军退路,创造了“双腿赛过车轮”的奇迹。
当时志愿军把进攻发起时间固定在黄昏至拂晓,接敌距离压缩至30米以内,使敌优势炮兵、空军难以支援。
攻击时,志愿军以班排为单位梯次跃进,单兵间隔8—10米;火力掩护下,每组仅3—5人突击,牺牲后第二梯队递补。
那种“添油式”的冲锋,减少了炮火伤亡,减轻了地方重武器的威力。
其实,入朝后,我军差不多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此后的两年半都是边打边歇,在为谈判打筹码。
3、战士们的英勇。
再好的战略和指挥,没有战士的英勇搏杀,也就失去了意义。
抗美援朝中,我军的战士们几乎做到了100%的努力,他们视死如归,创造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如,上甘岭战役,铁原阻击战,平津湖战役,松骨峰战役等,我军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以虎狼般的英勇,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取得了令人永世难忘的非凡战绩。
由此,把志愿军的胜利简化为“人海战术”,是对现代战争复杂性的误读。
真正让志愿军“以弱胜强”的,是战略上精准界定战争目标、战术上创新以弱击强、后勤上破解空中绞杀、战略上凝聚全民意志的一套“低成本、高韧劲”的战争体系。
正如彭老总在停战协定签字后所言: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那句话背后,不是人海,而是一个新生国家在极端劣势中仍能找到对手“体系漏洞”并坚持到底的能力。
读者们,关于“抗美援朝我国能够取胜的核心原因”,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鸿泰利创,请分享收藏哦~
发布于:山西省中金汇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